继续来讨论一下关于语音输入与文字输入之间的区别。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描述什么是文字输入和语音输入,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区别,那种文字输入其实有点像我们是在一块砖一块砖的来建一座房子。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停下来审核结构,然后发现有不满意的就拿掉,然后再重新垒上。这个整个过程是易步的,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里面我们在其中会经常会要做修改、拼接等等。经常写作的人也会有这种感受,我们会对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词来自真剧组,或者说当我们写完句话时会回头看看,删掉几个字,或立刻做出修改。
相比之下,语音输入则更像是一条河流。我们的思想就像是一条水流一样,说出去的话它就直接奔涌向前了。我没法让这条河流暂停,然后回到上游去修改这段水流。所能做的就是保持它流动,从头到尾。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同步的线性的,它也因此就要求一个不被打断的环境。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一个就是我们的认知摩擦力是不一样的。当我们打字时,我们会有一个思考、捡词造句、寻找按键、拼写,然后一直看到文字出现,一个非常长的一个链条。请不吝点赞、订阅、转发、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这种flow,这种心流的状态更容易产生,因此我们也在进行这种语音输入之前就希望能有一个不会打扰的环境,能够让我们一旦进入状态就不会停下来。
同时呢,我们在打字和语音输入时可能调用的这种思维模式也是不一样的。书面写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偏向逻辑结构和分析,而当讲述时,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更偏向一种讲故事的思维方式。而这种讲故事本身追求一种连贯性、完整性,和写作的逻辑思维则完全不一样。我们这里并不是说河流的这种模式一定是比那种建筑的这种模式要好的,要更加的有利于当代,或者说是更加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相反,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创作者所要面临的一种取舍。
首先,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这种需要找一个环境的这种仪式感,来找一个环境来进行语音输入,它明显对我的创作构成了一种新的束缚。以前我可以在等地铁、在午休,可能花个五分钟、十分钟,很快地用手机、用iPad,用文字来搭建出一部分文章。请不吝点赞、订阅、转发、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同时现在来看,这种语音输入所形成的初稿,它的质量其实并不一定如我所意。虽然我的初稿节短节省时间,但那事后却需要花费远超以往的时间的后期进行编辑和清理这个草稿之上。而我自己本身的打字速度其实也不慢,如果从头打能够在一开始就能完整的写好一篇文章,那其实速度不一定会更慢的。
以后我的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也会需要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字进行一些区分的写作方式的区别。比如说对于一些偏向故事型、记录型的内容,可能会语音更方便;还有一些本身更偏向于书里信息向的写作,可能还是找个地方安安静静的写东西会更好一些。